欢迎光临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门户网站!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
它山堰——中华文化延续创新的一个实例
2020-09-23

第六期转载自《中国水利报2013 12 26 日第006 版,作者:李可可

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甬江支流鄞江上。位于鄞江、奉化江左岸的鄞西平原,气候温和, 雨量丰沛,适宜发展农业生产。然而,这里却处于台风主控区内,年内降雨分布不均,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 56 月和 89 月;暴雨时易产生洪涝灾害,非汛期又易导致干旱。同时,海潮可沿甬江上溯至鄞江桥上游约3公里处,造成咸水倒灌鄞西平原。“清甘之流,酾泄出海,泻卤之水,冲接入溪;来则沟浍皆盈,去则河港俱涸,田不可稼,人渴于饮”,正是当时这种不利形势的真实写照。洪、涝、潮、旱轮番出现,饮水困难,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。因此,兴建防潮、挡咸、蓄淡并能防洪排涝的水利工程迫在眉睫。

唐代大和七年(833 )时任鄞县(今宁波市鄞州区)县令的王元 ,主持修建了它山堰水工程。这个工程主要由拦河坝它山堰、引水渠、南塘河以及配套建筑物如溢流堰等组成。
拦河坝它山堰是建在鄞江上的一座低坝,由大型条石叠砌而成,坝顶溢流,坝坡可泄洪、消能,起着蓄淡、防洪的作用。南塘河依它山堰枢纽而开,沿着大致平行于鄞江与奉化江的线路, 引水灌溉沿途农田,下游注入日月二湖,经过宁波市(古明州)的城市水系,尾水入姚江。南塘河的引水口在它山堰上游约 150 米处的左岸,整个引水渠道是在原天然溪流的基础上逐段开挖、人工渠化而成,也是它山堰水利工程的引水干渠。南塘河右岸有 个溢流堰(其中 个为宋代增筑), 溢流堰与鄞江、奉化江相通,洪涝时可退水溢洪,干旱时可引鄞江淡水入南塘河以补充供水水源。
它山堰水利工程,具有拦河蓄水、防洪溢洪、引水灌溉、城市供水、水道通航、景观休闲、排涝排污等多种功能,解决了鄞西平原与明州城(宁波市)需要解决的几乎所有的水利问题。同时, 工程的坝体结构、坝基处理、溢流堰的选址与建造、日月二湖与宁波城市水系布局,以及南宋时修建的回沙闸,无不体现出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与先进科学的理念。
唐代以前,我国的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等北方地区,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或引水灌溉。唐代中期以后,大量北方人口南移,这些移民带来的北方先进生产技术,与南方的自然条件结合,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,表现在水坝的修建上,就出现了多功能的水坝。这些水坝既要解决水坝拦蓄河水这一传统的核心问题,又可以针对南方的自然特点,解决挡潮、防洪、排涝、除渍、航运、沉沙、排沙等新问题。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,不仅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水坝技术的进步,而且为中华文化的延绵不绝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。
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。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与文化中,“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国文化,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,始终未曾中绝,成为世界史上‘连续性文化’的典范”。分析其原因:一是我国地域辽阔,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回旋空间比较大。二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同质性、开放性、包容性、创新性等特点。我国疆域辽阔,局部自然环境或经济社会发生变动(如外族入侵、中原地区的战乱等)后,文化可以转移至其他区域(如南方),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结合后得到发展与延续。中华传统文化的同质性很强,虽然历史上有多次外族入侵和外来文化传入,都未能改变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;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却能兼收并蓄,不断地丰富和完善, 从而成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。
唐宋时期,中华文化在由北而南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,始终保持农耕文化的特点,种植粮食作物(如水稻)、兴修水利的传统得到发扬光大。这一时期,我国东南地区得到快速开发,水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,对水利工程的兴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洪涝频繁,防洪除涝就成为水利工程的首要任务;海潮上溯、咸水倒灌,又造成土壤盐碱成分过高、作物减产,而且影响水质。因此,挡咸蓄淡式的新型水利工程应运而生。
它山堰水利工程的兴建,正是已有文化与新的自然环境、人文环境融合的产物。工程“精致牢密,功侔鬼神”,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、适应新环境与自然条件的过程中,发展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功能与技术特点,这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同质性强且具创新性的一个例证。
它山堰水利工程,有其独特而创新的水利科技,显著而绵长的经济、社会与生态效益,浓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。因此,1988 年它山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与都江堰、郑国渠、灵渠一起,并称为“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”。它山堰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曲折跌宕中延续、发展、创新而走向完美的一个良好实例。


直属单位